开云电竞(中国)集团

开云电竞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時政熱點
首頁 > 新聞中心 > 時政熱點

醫療服務模式數碼化轉型提速

發佈日期:2020-05-08 信息來源:經濟參考報

   新基建提速和5G、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醫療大健康行業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後疫情時代,數字科技走到前沿,成為推動中國醫療體系和社會健康服務轉型升級的新興力量。

  專家認為,信息社會中,醫療服務的虛擬化趨勢愈發明顯,未來健康領域新型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將事關健康風險的防範化解能力和水平。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醫療服務有多重屬性,因此新基建對醫療服務的影響,也要從公共服務和產業經濟的雙重屬性來看待,並順應醫療系統自身的發展規律。

  5G、大數據等技術

  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大作用

  國家發改委經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具體而言,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

  近年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醫療體系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社會健康服務水平,已是大健康領域的剛性需求。而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也為“科技+醫療”提供了一次練兵機會。

  比如,5G技術和智慧醫療貫穿了疫情治防的各個環節,相關應用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業內人士估計,從遠程診療到醫療輔助、到醫療關懷,再到監督防控,共有18類5G醫療應用全方位協助抑制疫情發展。如遠程診療方面,在5G網絡支持海量數據高可靠、低時延傳輸突破了空間的限制,通過遠程會診、遠程CT、遠程B超、遠程心電監控、雲端檢測分析等應用令醫生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診療效率,並減少了醫生接觸感染風險。又比如,在醫療輔助方面,5G機械人、5G+4K、5G+AR/VR的經驗積累被應用到醫療體系中,有效減少了醫院工作者勞動強度,並降低接觸傳染風險。

  此外,人工智能讓醫生診斷更省時、更高效。目前,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百度等均發佈AI輔助診療系統。雲計算與大數據方面,科大訊飛、雲知聲、依圖、商湯等人工智能公司,以及華為、三大運營商等通信公司均在嘗試AI、5G與醫療行業結合的可能性。

  新基建事關健康領域風險防範化解能力

  專家認為,技術革命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健康服務供給方式都將發生巨變。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防範健康風險提供了新方式、新手段和新方法。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風險社會,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風險是史無前例的,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從這次疫情就能看出,人一旦處在風險中,很多自由就不存在,因此如何防範化解風險,尤其是健康風險,是非常重要的。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防範健康風險提供了新的方式、新手段和新方法。”他說。

  劉尚希認為,當前的人類面臨的健康風險是全方位的,全生命周期的。歸納起來包含兩大基本健康風險:一是醫療資源的可獲得性風險,這取決於用戶經濟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與政府財政能力直接相關;二是可及性風險,也就是說要有供給,這與政府、市場、社會都密切相關。此外,還有擁擠性風險,比如疫情期間擠兌醫療資源。

  我國新基建將如何化解健康風險?劉尚希表示,醫療健康服務場景包括實體空間比如醫院,和虛擬空間比如醫療平台,而全民健康水平取決於二者的耦合性。在工業社會,風險主要存在於實體空間。而在信息社會,健康服務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從全球看,醫療服務的虛擬化趨勢很明顯,本次抗擊疫情中,醫療大數據,遠程診斷等發揮了作用,這有利於減少實體空間風險。

  “數碼化革命會改變生產組織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健康服務供給與健康服務需求的匹配性也會因組織方式的變革而呈現出新的形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健康服務供給方式都將發生巨變。”劉尚希說。

  劉尚希表示,技術層面的變革,使得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供給方式改變,從趨勢看,當前各類實體的健康服務機構都在進行平台化轉型,通過人、機、物互聯,實體機構將成為平台的一個連接點,構成網絡平台的一部分。未來健康領域新型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將事關健康風險的防範化解能力和水平。

  新基建應順應

  醫療系統發展規律

  業內人士認為,新基建將推進中國醫療行業的深刻變革,加速醫療服務模式數碼化轉型、掃除盲點、補齊短板,推動又一輪供給側改革。在新基建的加持和多方政策的支撐下,醫療和公共衛生體系作為新型基礎設施的屬性將迎來大的發展,但同時,新基建對醫療服務的影響也要從其雙重屬性來看待,並順應醫療系統的發展規律。

  值得一提的是,經歷戰“疫”,被驗證的互聯網醫療模式,如在線問診、送藥,醫療分析技術等有望快速普及。目前,百度、騰訊、京東、華為、平安、丁香園等公司均入局互聯網醫療。阿里健康近日宣佈新一輪組織升級,提出醫療健康創新,前端滿足用戶需求,後端提升醫療效率,打造互聯網醫療的數碼化新基建。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在本次疫情應對中,互聯網服務高彈性的屬性,在快速恢復服務、遠程的資源調度和伸縮供給總量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同時,醫療服務是有多重屬性的,有公共屬性,但同時也有產業經濟的屬性。因此,新基建對醫療服務的影響也要從其雙重屬性來看待。

  國家衛健委專家盧清君認為,醫療不是商品,但要符合經濟規律。醫療具有公益性、屬於民生保障,既不能完全免費,也必須拒絕暴利、拒絕壟斷;同時由於醫療不能以純盈利為目標,回收成本周期較長;醫療需要行業准入,5G創新亦要符合法規準繩,並順應醫療系統的發展規律。

  此外,從地域上看,業內人士認為,醫療大數據中心將會首先出現在超級城市群,甚至有可能出現類似於城市大腦的“醫療大腦”。以上海和浙江為軸的杭州灣大灣區和長三角城市群,以廣州、深圳為軸的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以首都北京、雄安新區為軸的京津冀城市圈,將會這接下來新基建和新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李唐寧)

媒體垂詢

E-mail:ZNJ@szgmtian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