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云电竞(中国)集团

    开云电竞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時政熱點
    首頁 > 新聞中心 > 時政熱點

    以高質量基礎研究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發佈日期:2024-04-24 信息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席大大總書記在主持第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兩個大局”深度交織、相互作用,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的轉化周期明顯縮短,且對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效用越發凸顯,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我國既要打破技術封鎖、補齊科技短板,以基礎研究突破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又要瞄準科技前沿、鍛造創新長板,儘快佔據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亟須對發展基礎研究進行戰略性、全局性謀劃,以高質量基礎研究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增強新質生產力的創新能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

     

      高質量基礎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石

     

      基礎研究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大廈之基”,在推動科技創新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地位。要深刻理解基礎研究的戰略地位、深遠影響和現實需求,才能準確把握基礎研究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從理論邏輯深刻把握高質量基礎研究的戰略地位。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席大大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處於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孕育未來產業優勢的發端。“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從基礎研究發力,“強化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科技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席大大總書記關於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論述,明確了基礎研究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支撐作用,闡明了基礎研究的戰略地位,強調了加強基礎研究對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夯實科技強國基礎的重要性,為基礎研究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歷史邏輯深刻把握高質量基礎研究的深遠影響。一個國家的強盛往往得益於其先發的基礎研究的突破和積累。縱觀科技發展史和產業革命史,回顧美、英、德等主要發達國家歷史,均有依靠強大基礎研究能力和重大技術突破帶動變革,進而驅動產業騰飛的經歷。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中基礎科學的發展,開啟了人類的創新時代。17世紀開始,以物理學、化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的發展,成為推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導;此後,伴隨着基礎科學領域的歷次突破,人類經歷了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資訊時代”的歷史跨越。當前,以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量子科學為代表的基礎科學研究蓬勃發展,引領帶動人類社會的新進步。因此,要深刻認識基礎研究催生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長遠意義,加強頂層設計、前瞻佈局,以實現更多基礎研究的突破和創新,為我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孕育發展未來產業提供創新支撐。

      從實踐邏輯深刻把握高質量基礎研究的現實需求。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科技創新尤其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時,國際環境發生複雜變化,逆全球化回潮引發國家間產生技術壁壘,全球範圍內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爭奪戰日趨激烈,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科技“封鎖”。過去我國對自身原始創新能力的投入不夠,關鍵核心技術缺失或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導致一些關鍵核心領域的發展面臨掣肘。實踐證明,一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越強、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越多,未來發展的空間才能越大。新形勢下,全面加強基礎研究,是有效應對外部挑戰,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和戰略制高點的關鍵突破口,也是我國面向長遠發展、構建先發優勢、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支撐。

     

      發展高質量基礎研究的關鍵要素

     

      席大大總書記在對基礎研究進行總體部署時,首先提出要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佈局。發展高質量基礎研究是一項系統性工作,要全力推進這項工作落地生根,必須緊緊抓住以下三個關鍵要素。

      基礎在於人才。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持續加大投入,基礎研究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2022年,我國基礎研究人員全時當量已達50.91萬人。正是得益於一大批基礎研究人才的湧現,我國在航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量子信息、能源科技、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始創新成果,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術。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的高水平創新人才依然不足,頂尖戰略科學家較為稀缺,在培養基礎學科人才方面步伐較緩。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60%,為做強基礎研究構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後備人才“蓄水池”,必須下大力氣打造高質量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體系,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湧現。

      核心在於創新。席大大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要勇於探索、突出原創。基礎研究是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當前,基礎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的對象日益複雜,科學研究範式加速轉變。然而,我國基礎研究“兩頭在外”的問題依然存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自主研發不足,原始創新能力亟待大幅提升。應緊跟乃至引領世界科技前沿,改革基礎研究的組織模式,積極推動科研範式轉型,加強重大平台構建,深入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勇闖科研“無人區”,佔領科技“空白點”,實現更多從“0”到“1”的重大原始創新。

      使命在於服務。基礎研究包括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種類型。堅持目標導向,是以服務國家需求、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目標,着力為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關鍵核心問題提供基礎的理論和技術支撐。鼓勵自由探索,是遵循基礎研究的規律和特點,更多以科學家的好奇心、探知欲為驅使,體現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科學永無止境的追求。但無論是目標導向還是自由探索,基礎研究突破都將為後續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源頭活水”,也必將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帶來深遠影響。服務發展是基礎研究的使命所在、價值所在。要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問題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問題,凝練基礎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着力進行突破,服務創新驅動發展。

     

      推動新時代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

     

      面向新時代新徵程,要堅持先立後破,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充分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動能。

      立“大體系”、破“小而散”,提升創新效能。進一步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體系化佈局,破除創新要素“小而散”的局面,統籌優化創新資源,形成強有力的基礎研究合力,夯實國家創新體系根基。一方面,強化對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戰略需求的系統性謀劃、前瞻性佈局,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部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另一方面,強化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裝備研製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設計、一體化部署,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解決關鍵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或佔據前沿技術制高點為目標,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基礎研究力量的協同合作與系統集成,打造“創新集群”,培育、匯聚若干具有一定規模、結構合理的戰略科技力量。

      立“活機制”、破“少而弱”,釋放創新動能。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是提升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激發基礎研究活力的重要保障。一是聚焦人才,完善戰略科學家培養使用體制機制。明確戰略科學家的培育目標,優化領軍人才發現機制和項目團隊遴選機制,對領軍人才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等特殊政策,有意識、有系統地培育戰略人才。同時,發揮高校優勢,完善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模式,擴大基礎研究後備力量供給。二是聚焦項目,強化非共識項目的顛覆性創新作用,探索建立針對此類項目的非常規評審和管理機制。設立若干非競爭性經費渠道,調動基層培育非共識項目的積極性,孕育更多顛覆性創新。三是聚焦開放,探索建立完備的國際科研合作機制。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充分運用國際創新資源,牽頭組織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構建起基礎研究全方位國際開放合作格局。

      立“新生態”、破“浮而雜”,激發創新潛能。優秀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長期深耕一個領域是其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必要條件。全社會應大力營造保護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生態,培育包容和諧的創新文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力度為科研人員“鬆綁減負放權”,鼓勵廣大科研人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為重大科技專項攻關提供保障。探索科技金融校地合作新範式,鼓勵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支持基礎研究,與科研人員建立科技創新成果接管前置的“陪跑”機制,不斷提高項目資助容錯率,為科研人員潛心科研創造條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優化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人盡其才、各盡其能的生動局面。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引導科研人員厚植家國情懷,心系“國之大者”,為支撐基礎研究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作者張榮 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黨委書記)


    原標題:以高質量基礎研究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責任編輯:徐倩陽
    網頁編輯:蘇偉

    媒體垂詢

    E-mail:ZNJ@szgmtian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