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电竞(中国)集团

    开云电竞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時政熱點
    首頁 > 新聞中心 > 時政熱點

    把握髮展新質生產力的幾對重要關係

    發佈日期:2024-06-11 信息來源:北京日報

      當前,新質生產力受到全社會高度關注,引發各方面熱烈討論。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避免認識上的一些誤區,處理好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政府引導和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等方面的關係。

     

      把握好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關係

      新質生產力源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技術突破。人類發展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生產力發展“質”的飛躍。從蒸汽機的發明、電力的使用,到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都重新定義了生產力質態。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呈現以人工智能為主體,與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領域交叉融合、多點突破的發展態勢。從ChatGPT到Sora,大數據、大模型、大算力的技術突破已經成為引領科技創新的前沿領域,同時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基因組學、腦機接口等領域也在孕育新的重大技術突破。這些原始性、顛覆性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大幅提升生產率,帶來生產力的深刻變革。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隨着科學研究範式深刻變革,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原始性創新、顛覆性創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原始性創新主要通過基礎研究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從源頭和底層解決科技問題,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顛覆性創新是基於新的科學原理和新的技術架構,通過持續的科技積累而形成的“爆發式”創新,推動技術和產業模式的革命性變革。從科技創新的規律看,要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不僅要重視“從0到1”的原始性創新、顛覆性創新,同樣要重視“從1到100”和“從100到N”的科技成果轉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原始性創新、顛覆性創新,同時還需要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和現代工程技術創新。

      原始性創新能力不足、重大原創性成果偏少,是我國科技創新的短板,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轉化渠道不暢,也是我國科技創新的弱項。我們必須在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上協同發力。一方面,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礎科學領域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建設,實現更多原始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以重大原始性、顛覆性創新實現戰略性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產業體系完備優勢和應用場景豐富優勢,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供需對接和合理匹配,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佈局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台,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把握好發展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關係

      新質生產力源於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需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未來產業,但決不能忽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也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選擇發展什麼樣的新興產業,如何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怎樣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都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的產業基礎、科技條件和創新能力,不搞簡單化“一刀切”。

      當前,地方在謀劃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往往聚焦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扎堆“熱門領域”。從30個省區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領域看,有28個省份提出發展新材料產業,27個省份提出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25個省份提出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同時有22個省份提出發展人工智能,21個省份提出發展生物製造,19個省份提出發展低空經濟,18個省份提出發展新興儲能,呈現高度“同構化”現象。由此可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已經成為大部分省份的重點追逐對象。

      事實上,傳統產業並不一定是落後產業,通過智能化改造和數碼化轉型,傳統產業同樣可以煥發出新質生產力。我國傳統產業規模大、行業分佈廣,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左右,是我國實體經濟的基本盤。近年來,數字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5G+工業互聯網”孕育智能製造新的應用場景,推動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產品和裝備迅猛發展,傳統產業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比如,近兩年來,中國造船業加快數碼化智能化轉型,不僅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等方面躍居世界第一,而且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實現了造船質量和效率的躍升。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在培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上協同發力。一方面,應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聚焦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領域,推動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同時,前瞻佈局人形機械人、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信息、生物製造等一批未來產業,以應用場景為牽引,鼓勵多條技術路線並行探索、同台競爭,開闢產業發展新賽道,贏得未來競爭新優勢。另一方面,應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戰略方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數碼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營銷網絡、經營管理等全鏈條多元化應用,推動傳統產業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實現生產力水平的大幅躍升。

     

      把握好政府引導和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關係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政府的謀劃和推動,但這並不意味着要通過行政力量來直接配置資源。從過往的經驗看,由於各級政府依然掌握着大量資源,一旦政府認定哪些領域是新質生產力,往往會直接將資源導向那些領域,形成“一哄而上”,造成資源錯配、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由於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科技含量高、技術疊代快、資金投入大,在這些領域出現重複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會更大。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把握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關係。

      發展新質生產力,政府要從過去依靠行政力量抓要素供給和項目建設轉向培育良好創新生態、抓政策供給和創新服務。政府的“有為”主要體現在,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支持長周期、高風險的科學工程和研究項目;加強對企業在競爭前環節研發投入的政策支持,落實好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的政策;暢通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渠道;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放寬新產業、新領域的市場准入;加大數據、算力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經營主體的外部成本,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實踐證明,創新生態比創新資源更重要。因為資源是可以流動的,有了良好創新生態,創新資源就會源源不斷地匯聚,創新潛力就會充分迸發並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動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促進生產要素特別是新型生產要素自主高效流動和優化組合,增強“有效市場”功能,特別是要嚴格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形成透明的商業規則、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良好的創投、風投、眾籌等創新金融業態,優質的教育資源,充足的人力資本投資和人才供給。只要創新生態環境改善了,新興產業的企業就會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生長,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會不斷湧現,新質生產力就會加快形成。

    (作者王一鳴 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研究員)

     

    原標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把握好幾對關係
    責任編輯:劉夢甜
    網頁編輯:蘇偉

    媒體垂詢

    E-mail:ZNJ@szgmtian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