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云电竞(中国)集团

    开云电竞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時政熱點
    首頁 > 新聞中心 > 時政熱點

    生產力質態躍升形成新質生產力

    發佈日期:2024-06-19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席大大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些重要論述表明,新質生產力是基於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而形成的,是在傳統的生產力質態基礎上的革命性再造,是新的、更為先進的生產力質態。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質態躍遷的視角科學認識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

     

      生產力質態及其形成過程

       生產力的質態,是指生產力諸因素在構成生產力系統時,在物質技術屬性上彼此互相適應、互相關聯的狀態,是一個狀態穩定的生產力系統。所以也可以簡單地說,新質生產力是新形成的、更高水平的、狀態穩定的生產力系統。

       生產力質態形成的這三個方面,深刻反映在歷次產業變革的發展實踐中。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械技術、電氣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相繼出現,遞次實現了生產力質態發展的革命性重塑與深化。首先,不論是珍妮紡紗機之於英國手工紡紗業、大容量發電機之於西門子公司的發展,還是今天微型計算機之於企業生產組織管理的再造,都反映了在技術萌芽期,新技術的應用推動企業內部分工協作方式實現全面變革的歷史過程。這既創造和發展了單個勞動力所不能展開的社會勞動生產力,又在實現生產資料與社會化勞動力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相疊加的生產力。進一步地,伴隨關鍵技術的逐漸成熟,一系列與關鍵技術緊密關聯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誕生,使得技術通過對生產方式的全面變革,進一步擴大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規模和效能、拓展了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的使用範圍,最終,技術生產力同社會生產力、自然生產力共同作用形成新的生產力質態。

       理論和實踐都表明,不論是機械化時代、電氣化時代還是信息化和數智化時代,勞動生產力質態變遷的過程,都是勞動的三種生產力,即勞動的自然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和技術生產力綜合作用的結果。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各方面的共同躍升

       新質生產力是更高水平的勞動生產力,是在勞動過程中由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所形成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不僅如此,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三個方面的共同躍升,因此其發展的複雜程度更高、協同範圍更廣、支持能力更強。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勞動的技術生產力為核心。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是靠勞動力的單一發展和生產資料的單一技術性改造來實現的,它的發展包含了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質態的全面躍升,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勞動者技能素養的全面發展。進一步地,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不只為單個產業的改造升級提供支持,更需要一體推進全產業發展,形成相互支持、體系完備的產業長期發展路徑。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技術創新的滲透融合作用更加凸顯,能夠從更高層面引領社會分工協作模式、產業發展模式的技術變革,在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者的優化組合中,形成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的發展新模式,推動生產力質態邁向新高度。勞動的技術生產力通過與自然生產力、社會生產力疊加作用,在縱向上進一步深化產業內部勞動過程的技術形態變革,形成更高質量的生產力要素和更高水平的生產效能,為更加集約、更可持續的生產力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在橫向上,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打破了產業間協作的技術壁壘,推動了產業分工協作範圍和深度的革命性延展。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為支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只是針對物質生產部門分工協作本身的發展,還包含了與知識生產、技術生產等非物質生產部門分工協作的深化。這種科技創新活動同產業活動的更好結合,需要通過對社會分工協作模式的創新性改造,推動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質態躍升來實現。因此,必須通過社會分工協作模式的全局性變革,才能實現各類生產要素的相互促進、相互適應,從而在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的過程中,形成科學高效利用自然力和科學技術力的社會化大生產體系。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與技術生產力、自然生產力疊加作用,可以實現對產業、產業鏈、產業體系等各層級產業協作發展模式的革命性重塑,形成有助於高效利用、集約利用、循環利用、開發利用自然力的社會化大生產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勞動的自然生產力為前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物質條件不只來自自然資源,而且進一步拓展至新能源、新材料等高價值量的商品,這為更科學地利用自然力奠定了更堅實的物質基礎,形成了以發展綠色生產力為核心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躍升。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基於綠色通用技術擴散、綠色專業技術應用和社會化大生產模式的綠色化轉型,實現“改造利用自然力”和“再生修復自然力”兩大環節的產業化,進而形成以綠色、低碳、循環為核心特徵的經濟新形態。這為推動全社會、全產業的綠色低碳、更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勞動的自然生產力與技術生產力、社會生產力疊加作用,通過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形成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內的綠色產業、產業鏈和產業體系,為全社會綠色發展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通過構建綠色產業體系與其他產業、產業鏈、產業體系的多層次協同發展新模式,可以推動全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的社會化循環生產體系。


      立足產業的高端化、綠色化和融合化發展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既是要素質量革命性提升的過程,又是要素資源配置體系化完善的過程,還是要素使用綠色化集約化的過程。推動產業實現高端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由之路。

       立足產業高端化發展,實現生產力的升級“蝶變”。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高端化的必要條件,實踐中需要結合不同的技術屬性和產業特性,在漸進推動產業高端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生產力升級“蝶變”的發展路徑。一是以原創性、顛覆性的數智化通用技術為主導,在對產業廣泛賦能中推動生產力質態向更高水平的躍升,在推動產業更新再造中實現生產力更高質量的發展。二是以原創性、顛覆性、前瞻性的未來技術為指引,在積極謀劃發展未來產業的過程中探索未來技術創新對生產力更高發展起點的奠基作用,實現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種類和形態的極大豐富、生產邊界的極大拓寬、生產空間的極大創造。

       立足產業綠色化發展,實現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通過加強對利用和改造自然力的科學認識,新質生產力得以實現與產業綠色化發展相輔相成的生產力質態躍遷。一方面,綠色技術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科學利用,通過傳統技術改造、設備升級和材料優化,推動了包括生產過程的清潔化、資源利用的循環化、要素使用的集約化、能源消費的低碳化、產品供給的環保化等在內的產業綠色化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綠色產業、低碳產業、環保產業的發展帶動作用,有助於實現其他產業發展模式的綠色化和協作方式的集約化,在各類生產要素圍繞“綠色發展”這一共同利益的創新性配置過程中,使“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從而在全社會形成環境更加友好、發展更可持續、模式更可推廣的新質生產力質態。

       立足產業融合化發展,提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單靠個別產業的突破革新實現,需要依靠包括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在內的產業融合發展來實現。一方面,要在產業與科學技術體系、社會化協作體系的融合發展中夯實和強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基礎,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在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融合發展中,提升新質生產力質態。為此,必須着眼產業發展全局,實現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三者全生命周期的融合發展,在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作者:郎旭華、冒佩華,分別系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師、教授)

     

    原標題:生產力質態躍升形成新質生產力
    責編:萬鵬、代曉靈
    網頁編輯:蘇偉

    媒體垂詢

    E-mail:ZNJ@szgmtian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