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云电竞(中国)集团

    开云电竞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時政熱點
    首頁 > 新聞中心 > 時政熱點

    構建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

    發佈日期:2024-07-08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於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和贏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主導權至關重要。2024年3月20日,席大大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當前,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是實現國家科技發展重大突破、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因此,應立足全球前沿科技競爭新動態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趨勢,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支撐。

     

      1.構建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舉措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2024年1月31日,席大大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隨着我國科技創新型企業數量的持續增加和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各類科技骨幹型企業和“專精特新”冠軍企業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核心主體。我們要進一步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作用,構建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緊密互促,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新質生產力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從技術創新突破維度看,企業具有天然的創新動機,善於捕捉科技產業變革中的創新突破機遇。因此,與傳統技術攻關組織模式相比,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具有更強的市場導向優勢,能夠更加精準地識別技術創新中的“堵點”“卡點”和“難點”,從而集中力量展開靶向攻關,實現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的創新突破,為催生新質生產力提供根本動能。從生產要素配置維度看,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能夠緊密連接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多元創新主體,推動信息、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保障。從產業轉型升級維度看,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能夠促進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商業化應用全鏈條融合發展,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有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支撐。

     

      2.推進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新的形勢與任務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在多個前沿領域從“跟跑者”成為“領跑者”,作為全球創新重要一極的影響力持續提升。與此同時,我國在推進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面臨新的形勢與任務,仍需應對一些困難挑戰。

      許多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問題尚待破解。面對西方國家的科技脫鈎和技術封鎖,我國在諸多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卡脖子”領域都取得了突破。但是,在高端晶片、先進傳感器技術和生物醫藥等部分關鍵技術領域尚未徹底擺脫“卡脖子”困境。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加強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依然任重道遠。當前,我國科技創新正迎來歷史性跨越,越來越多的研究加速向“無人區”邁進。努力實現“從0到1”的原創突破,開闢新方向,塑造新興領域技術話語權以及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已經成為當前發展的重要任務。

      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仍然存在脫節現象。我國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面臨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脫節的現實挑戰。當前,我國基礎研究仍然相對薄弱,創新鏈存在“上游輕、下游重”的問題。從基礎研究到商業化應用的流程環節仍存在梗阻,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此外,我國科技創新人才和科技創新資源在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間分佈不均,產業一線的科技創新人才較為短缺、科研項目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型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仍然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制約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高效轉化。

      企業主導創新聯合體的協同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相比於傳統產學研合作模式,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規模相對偏小,科技骨幹型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專精特新”冠軍企業、特別是一些民營中小微企業的創新活力未得到充分釋放。同時,部分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還存在“聯而不合”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創新主體向主導企業集聚不足,創新主體之間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度低,以及由於關鍵技術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等特點導致創新主體積極性不高現象仍然在一定範圍內存在。

     

      3.構建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選擇

      加強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席大大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系統觀念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科創營商環境。堅持和加強黨中央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瞄準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統籌佈局創新聯合體建設,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物質技術基礎。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鏈,制定企業主導創新聯合體的專項規劃和工作指南。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加快形成企業主導、多方協同的創新“合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揮好政府在科技創新中的統籌協調和組織動員能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全鏈條、全方位的政策服務體系,為服務創新聯合體量身定製“政策包”。

      強化各類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創新聯合體治理機制。培育新質生產力,必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實現科技和產業之間的互融互通。應充分發揮科技骨幹型企業的“鏈主”引領作用,強化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的使命感和大局觀。引導科技骨幹型企業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瓶頸,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增強優勢資源整合,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激發“專精特新”冠軍企業的創新活力,開展前沿技術研發和前瞻佈局新賽道,以科技競爭力提升帶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推動“鏈主”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開放創新資源,吸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卡位入鏈,形成多方協同聯動、融通創新的創新聯合體。發揮牽頭企業的主導作用,完善協同創新治理機制。明確創新聯合體技術攻關目標,建立任務分工和績效考核機制;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建立創新成果收益分配機制;提高創新失敗容錯率,建立風險評估和風險共擔機制;強化需求牽引與場景驅動,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推動“多鏈”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構建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體現了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應緊密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鏈上,以搭建創新平台、聯合共建實驗室、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為抓手,聚焦創新鏈的開發研究、中間試驗、產業化等環節,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創新。增強資金鍊的催化劑功能,促進“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動資本市場各類要素資源向創新聯合體集聚,構建多元化資金供給體系。強化科技人才的支撐作用,依託創新聯合體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打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隊伍。發揮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團隊對創新聯合體的引領功能,推動各類創新人才融入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此外,要促進數據要素與傳統生產力融合,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台建設,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最後一公里”。

      打造區域開放創新生態系統,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應注重因地制宜和內外聯動,將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嵌入國內國際雙循環中。一方面,充分發揮我國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打造區域開放創新生態系統。深入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跨區域佈局,培育一批具有高競爭力的領軍企業、“鏈主”企業。統籌推進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立足區域產業技術的創新需求,建立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跨區域合作機制。另一方面,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高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平。吸引全球範圍內高科技企業、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高校參與創新聯合體建設,促進資源共享、技術轉移,將全球科技資源、高素質人才以及先進管理經驗創新性配置到推動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上來。進一步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RCEP成員國開展多邊科技合作,瞄準戰略性、前瞻性領域共建互利互惠的創新聯合體。

     

    原標題:構建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作者:霍春輝 何 地
    責任編輯:董大正
    網頁編輯:蘇偉

    媒體垂詢

    E-mail:ZNJ@szgmtian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