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电竞(中国)集团

开云电竞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時政熱點
首頁 > 新聞中心 > 時政熱點

以綠色生產力彰顯新質生產力底色

發佈日期:2024-08-22 信息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聚集美麗中國建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席大大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重大論斷表明,綠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鮮明特徵、根本導向和必然結果。綠色生產力通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綠色化躍升,擺脫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打通高質量發展關鍵環節,對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意義重大。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需要準確把握髮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和重點環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綠色產業為支撐、生態環境為基礎、制度變革為保障,促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增添新質生產力綠色動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形成的生產力,核心在“新”。當前,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無人控制、量子信息、虛擬現實和生物技術為重點的新技術快速疊代、廣泛滲透,引發了綠色化、群體性、泛在式的產業變革。發展綠色生產力,就要以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帶動節能降碳、綠色環保等綠色產業爆發式增長,進一步增添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綠色動能。

  一是推進前沿綠色技術研發。綠色技術研發的關鍵在於前沿綠色科技的革命性突破。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目標導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耕減污降碳協同、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科技研發領域,定期開展前瞻性技術預測和顛覆性技術清單編制,將現存的“卡脖子”環節逐個攻克,打造以前沿綠色技術為“關鍵變量”的創新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二是加快綠色科技轉化應用。綠色科技轉化應用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關鍵環節,難點在於綠色創新成果的系統性轉化。唯有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促進各類創新主體系統互動,才能讓科技成果與市場無縫對接。堅持以要素流通為核心,超前佈局產業鏈和創新鏈,提高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新質生產力集聚;堅持以集聚集約為路徑,依託綠色科技應用場景和示範基地,推進科技成果評估、轉化平台建設、金融支持體系打造,力爭實現融合性、群體性、系統性技術應用,推動綠色科技“關鍵變量”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有效增量”。

  三是推動綠色科技載體建設。以綠色創新鏈條的貫通性實現為目標,創建一批綠色科技創新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精準打通供應鏈的堵點和斷點,健全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體系,引導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共建一批綠色低碳產業創新中心、綠色科技創新智庫,支持孵化一批綠色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綠色領域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拓展綠色創新的“最大容量”。

 

  以綠色產業為支撐推動新質生產力綠色化躍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綠色生產力,產業支撐是基石。要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綠色化躍升,做強綠色製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現代化經濟體系。

  一是推動勞動資料綠色轉型。勞動資料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外在尺度,低碳高效的勞動工具和產業形態表徵着綠色生產力的整體效率。以經濟生態化為內核,深化綠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擴大智能傳感設備、工業機械人、雲服務、工業互聯網等數碼化屬性勞動資料的運用,加速推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和產業結構綠色升級。

  二是推動勞動對象綠色轉型。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基礎,循環可持續的勞動對象和能源供給體現了綠色生產力的基本特徵。通過信息範式轉變、新材料運用、新能源開發,更加廣泛地使用包含更多技術要素的原材料,注重拓展數據等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勞動對象,降低經濟發展對礦產、森林、土地等傳統勞動對象的依賴,提高生態系統內部可持續性和生產能力,推動勞動對象在生產中實現綠色產出。

  三是推動勞動者綠色轉型。勞動者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內在尺度,高質量發展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具備更為先進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勞動者,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以提高勞動者知識儲備、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為核心,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人才培育全過程,大力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進一步認識教育、科技、人才的發展規律,把教育、科技、人才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勞動者儘快掌握關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包含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新理念。

  四是推動生產要素組合綠色躍升。生產要素組合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具體形態,資源節約的要素配置方式和投入產出關係代表着綠色生產力的綜合質量。以前沿科技融入綠色生產力,創新要素組合配置,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模式,增強綠色經濟的韌性、效能和質量。


  以生態環境為基礎夯實新質生產力綠色根基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華夏之貌,是千年史韻的傳承,是代代相傳的守護,是現代化進程的元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放眼華夏大地,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綠色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當前,發展綠色生產力必須堅持以建設高品質生態環境為核心目標,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面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着眼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點環節,讓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是堅守生態保護綠色定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多樣、穩定、持續的生態系統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重要條件。緊緊圍繞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生態廊道保護建設,加快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推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識別和評估,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二是強化生態建設綠色動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和諧、系統、有序的生態建設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等,夯實生態本底,做強綠色產業,依靠產業收益反哺生態建設投入,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轉化的閉環機制。

  三是激發環境治理綠色活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期待。環境治理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重要保障。梯次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域覆蓋,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讓新質生產力的綠色根基更加牢固。

 

  以制度變革為保障構建綠色生產關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席大大總書記指出:“生產關係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當前,推動綠色制度變革、構建新型生產關係,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制度變革既包括對現有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綠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進行變革,也包括構建新型生產關係,促進綠色生產力發展。

  一是促進居民消費制度綠色變革。構建綠色生產關係,將引領勞動資料綠色躍升,催生新能源汽車、分佈式光伏、綜合能源服務等綠色消費場景,帶動居民綠色消費能力升級。應當通過稅費優惠、政府補貼等激勵措施增強消費者選擇低碳環保產品的偏好,推動公共交通出行、節約用水用電、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等綠色生活方式普及,在更好服務“雙碳”目標的同時,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要。

  二是促進社會治理制度綠色變革。構建綠色生產關係,將帶動上層建築體系重塑,必然引致社會治理模式轉型,特別是考慮到,當下社會主體的生態利益訴求更加多元,對生態環境各類事件、數據和信息更加關注,對生態建設的主動參與意識更加突出,應當綜合運用綠色低碳發展願景、價值觀、制度規範和行為實踐等形式,培育和倡導綠色文化,加快形成全民生態自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把生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綠色治理效能。

  三是促進資源管理制度綠色變革。構建綠色生產關係,不僅會推動新要素對傳統要素的替代,更會加速自然資源等傳統要素利用方式優化,這必然要求更精細、更有效和更高質量的資源管理制度。應當加快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明晰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的產權,建立覆蓋全成本的價格機制,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提升包括資源環境要素在內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擘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圖景。

(作者楊穎 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

 

原標題:以綠色生產力彰顯新質生產力底色
責任編輯:徐倩陽
網頁編輯:蘇偉

 

媒體垂詢

E-mail:ZNJ@szgmtianxin.com